春困的四大解決方法與健康提示
春眠不覺曉,哈欠上門找,晚上睡不著,白天醒不了。
春困,又稱「春天疲勞癥」,是人們所熟知的「春困、夏乏、秋盹、冬眠」困擾身體的季節性癥候問題。春意融融,花兒綻放,本應該是生機勃勃的春天,很多人卻提不起精神來,睡眠不夠,腦袋又昏又沉。
春困的產生,主要源於大腦缺氧。
季節變換,冬天相對低溫,人體自然面板汗腺收縮,以減少體內熱量的散發;入春后體溫漸升,人體面板逐漸舒展,毛孔逐漸打開,汗腺、血管開始舒張。這樣一來,體表的供血量增加了,面板血液循環也旺盛了,可供給大腦的血液卻相對減少,大腦供氧不足,導致大腦工作受到影響,若此時再進行耗氧量大的活動,更容易引起「大腦缺氧」狀態,嚴重甚至影響人體生物鐘。
那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我們應該怎樣緩解春困呢?
緩解春困四大招
1. 科學飲食
為了保持精神飽滿,應設法使飲食科學合理。早餐宜攝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作為主食,如粗糧饅頭等,既便於維持血糖穩定,防止低血糖,又有助於緩解疲勞、提升精力。瘦肉、雞、魚、低脂奶製品中攝取的蛋白質都有助於提高警覺和精力。
多吃富含鉀、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和蔬菜,如獼猴桃、柑橘、橙、檸檬、柚子、草莓和白菜、西紅柿、青椒等,保證身體對維生素的需求。適量補充一些B族維生素,這是神經功能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少吃油膩、燥熱性食物,肉食要適量,每天100~150克的肉食足矣,過多食肉會使體內環境酸性化,產生疲勞感。少飲酒,濫飲會使人昏昏欲睡,干擾正常睡眠。
2. 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可以養肝血,睡眠不好會造成肝血不足,不光給人帶來情緒上的變化,可能還會出現神經系統、消化系統、代謝系統等很多方面的問題。睡眠很重要,熬夜對大腦、神經系統、肝臟等都是損傷,所以熬夜能少就少,能不熬就不熬。
當然也並非多睡就好,成人每天睡8個小時左右即可。多睡易降低大腦皮層興奮性,使之處於抑制狀態,更加促使人昏昏沉沉、無精打采,從而越睡越困。生活規律、按時作息,中午小睡片刻,可保障足夠睡眠,給身體一個適應晝長夜短的時間,從而保證充沛的體力。
3. 多運動
多運動可改善人體的代謝過程,增強血液循環和呼吸功能,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春季應多運動,如打球、游泳、散步、踏青均可,以促進氣血流通、機體代謝,使身體機能處於良好狀態。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注意空氣流通,經常按摩太陽穴、曬曬太陽亦有益於解除春困。犯困時可用風油精、薄荷油外敷,或者喝咖啡或喝茶來提提神。
4. 心情舒暢
心情舒暢能使身體機能處於良好狀態。比如多聽曲調歡快、振奮人心的音樂,或歌曲,能隨著音樂節拍唱唱跳跳效果更好。也可以欣賞相聲、小品、喜劇之類的節目,大聲笑出來,歡笑能使人的神經興奮,驅除睏意。另外,外界視覺、光線等適度刺激有助於改變人體的內在節奏,使大腦中樞神經迅速進入清醒狀態,從而使睏倦得以消除。
5. 充足的水分攝取
在春季,隨著氣溫的上升,人體的水分流失會增加,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非常重要。建議每天喝足夠的水,這不僅能保持身體的水分平衡,還能促進新陳代謝,提升精神狀態。可以選擇白開水、果汁或是清湯等,避免過多的咖啡因飲品,因為這些飲品可能會導致脫水。
6. 定期檢查健康狀況
春困雖然是常見的生理現象,但如果情況過於嚴重,建議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對於有慢性病史的人士,定期檢查能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避免春困背後可能隱藏的疾病。
7. 調整工作環境
工作環境的舒適程度對於春困也有影響。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如適當的光線、通風和舒適的座椅,能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疲勞感。可以考慮在工作時適當調整姿勢,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溫馨提示
健康專家陳邦華老師介紹說,一般性春困,是由於氣候改變,尤其是氣溫回升帶來的暫時性生理現象,但有些春困情況嚴重,就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徵兆,務必警惕,及時就醫檢查。
情況如下:
人體睏乏、睡眠不足時會打哈欠,但如果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哈欠不斷,應引起足夠重視,因為可能是腦動脈硬化日趨嚴重,血管內徑越來越小,引起腦組織慢性缺血缺氧所致。
臨床報告顯示:中風病人有80%在發病前5~10天哈欠不斷。
又如老年人突然出現嗜睡狀態,應考慮排查腦部病變,如:腦部炎癥、腦腫瘤、腦萎縮、腦動脈硬化癥、腦血管疾病等。
一般而言,春困發作,五至十分鐘之內就會緩解進而較為清醒,如果一天發作幾次甚至更多,需要警惕「發作性嗜睡」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尤其當出現明顯白天睏倦、乏力、嗜睡、夜晚鼾聲如雷,甚至呼吸間歇性停止,應引起足夠警惕重視,及早就醫。
總結分析
春困是由於季節變換引起的一種常見現象,雖然大部分人都會在春天感到困倦,但如果情況嚴重,則需要注意可能的健康隱患。透過科學飲食、充足睡眠、多運動、保持愉快心情等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春困的症狀。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身體狀況也有助於預防與改善春困,讓我們能夠在這個美好的春季中,充滿活力地迎接每一天。
如需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訪問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