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中風發生在秋冬季:了解中風的風險與預防

七成中風發生在秋冬季:了解中風的風險與預防

據瞭解,中風也叫腦卒中,分為兩種型別: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中風是中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其中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角歪斜、語言不利而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由於這種疾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以及併發癥多,所以醫學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癥並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由於70%以上的中風患者發病在秋末和冬季,因此中風被稱為「秋冬季神經科的流行病」。當季節轉換,冷暖交替,氣溫驟然變化時,冷空氣對人體產生不良刺激,這可使血管收縮、痙攣,血流速度減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誘發血栓形成,並使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增高。血管遇冷還會變硬變脆,容易破裂出血。

腦出血或大面積的腦梗塞後,常會併發身體其他臟器的疾病,常見的有急性消化道出血、腦心綜合徵、肺部感染和急性肺水腫、褥瘡、中樞性呼吸困難、中樞性呃逆、腦卒中後抑鬱。因此如果發現手腳麻木、頭暈,或是拿東西拿不住的現象,就得趕快就醫。

中風日趨年輕化

到了年底,不少職場人士應酬多起來。菸酒、大魚大肉導致「三高」出現,加上現在人們的飲食不合理,工作壓力大,情緒波動大,這樣很容易讓中風有可乘之機。另外,愛吃肥肉和魚頭的市民也容易得中風。因此,在冬季除了保暖以外,更應該調整飲食習慣。

在中風趨向年輕化的情況下,瞭解中風的基本自測方式很重要:由於中風來勢急驟,臨床上表現為各種先兆癥狀,常在中風發生前數分鐘至數天內出現,如頭痛、頭暈,可伴有視物旋轉、噁心、嘔吐;四肢一側無力,或活動不靈、持物不穩,有時伴肌肉痙攣,在走路時雖末遇路障,意識也清楚,卻會突然跌倒在地;口唇、面舌,肢體麻木,耳鳴、聽力下降,一過性視力模糊或失明;性格、行為、智慧方面突然一反常態等。

一旦發生上述的情況,病人家屬或週遭的人不要過度緊張驚慌,應採取措施及時對病人進行搶救。首先要保持安靜,臥床休息,注意觀察血壓變化,如果太高應予降壓治療,過低則應立即停止降壓措施。最好請醫生出診,否則應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搬動最好用擔架,途中避免顛簸,病人應躺平,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阻塞氣道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中風的預防措施

為了預防中風,我們可以採取以下幾項有效的措施:

  1. 保持健康的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食物,減少鹽分、糖分和飽和脂肪的攝入,這樣可以有效控制血壓和血脂。
  2. 定期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可以幫助改善心血管健康。
  3. 定期檢查健康狀況:定期檢查血壓、血糖和血脂等指標,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並及時處理。

中風的治療與康復

一旦確診為中風,及時的治療非常重要。缺血性腦卒中可透過溶栓治療,使用藥物來溶解血栓;而出血性腦卒中則可能需要手術來控制出血。康復方面,患者需要接受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語言治療等,幫助恢復身體功能。

結論

中風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疾病,特別是在秋冬季節,發病率更是高企。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中風的發病年齡也在逐漸下降,因此提高對中風的認識和防範意識至關重要。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檢查和及時的醫療干預,我們可以有效降低中風的風險,保護自己的健康。

想了解更多中風的相關信息,請訪問這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