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潮汕美食的5種經典小吃
我國數不清的地方小吃或點心,其形成要麼脫胎于宮廷,要麼產生於民間。而潮汕小吃,幾乎全都是民間獨創,並一直在民間流傳。這是歷史上潮汕地處「省尾國角」,遠離國家政治中心,以及商業社會形成較晚,社會富裕程度不高所決定的。信手拈來幾樣潮汕小吃:西天巷蠔烙、貢咕鵝肉、老姐豬腳飯、老媽宮粽球,哪一個名字不是樸素直白,鄉土氣息撲鼻。
潮汕小吃紮根於民間,它不依附於官文化、士大夫文化,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態,順應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流傳於民間,故此,我們能品嚐到這麼多富有鄉土氣息的風味小吃。
1. 牛肉丸
牛肉丸是潮汕地區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牛肉丸是廣東省潮汕地區有名的漢族小吃。牛肉丸來源於漢族中的客家菜。在清末及民國初期,賣牛肉丸的小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們挑著小擔在汕頭市挨街串巷叫賣。聰明的潮汕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汕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尤其是晚上,在韓堤路八角亭至中山公園後面的韓江一帶,常有穿梭小舟,船頭掛著一盞小燈,專為停泊在那裡的客家貨船供賣夜宵,專賣牛肉丸。20世紀40年代的新興街一帶飲食攤檔甚多。改革開放以來,牛肉丸成為潮汕美食美名遠揚,其中尤以用料上等口味正宗的牛肉丸著稱。
2. 魚丸
魚丸和肉丸一樣,也是潮汕著名小吃之一。吃魚丸子之俗,相傳始於春秋戰國:楚平王喜魚,每餐無魚則飯食無味。楚平王生性殘酷,一旦不慎梗了魚骨、魚刺,就下令殺了廚師。一天,有個新廚師自忖難以倖免,就狠狠地用刀背剁魚泄憤,誰知這一剁,卻奇蹟般地使魚肉與魚骨分離。新廚師就用這些無骨的魚肉泥搓成丸子給楚平王吃,竟得到楚平王的讚賞,從此廚師得以免除厄運。後來,隨著楚平王南遷,這種食俗便流傳到潮州。
3.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蠔烙」這款傳統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蠔烙」的傳統做法是,先熱鍋放人豬膀放下蔥花炒出香味,再把生粉水均勻地倒下,煎成圓餅形,約有一釐米厚,至生粉水剛熟成形,即把蛋漿均勻淋上,再在上面放蠔(用粉水上漿)、臘肉丁等,略煎,用鍋鏟切成四角,從鍋邊再注入膀,翻過來繼續煎至外香脆、內嫩滑。「蠔烙」的醬碟是沙茶加魚露。
4. 貢咕鵝肉
貢咕鵝肉是潮汕地區的一道經典小吃,這道菜的名字源於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口味。貢咕鵝肉的主要材料是新鮮的鵝肉,經過醃製後,搭配特製的醬汁,讓人垂涎欲滴。這道小吃的特色在於其醬汁的調配,通常使用多種香料和調味料,讓鵝肉的風味更加豐富。貢咕鵝肉在潮汕地區的宴席和聚會中經常出現,成為人們品嚐的必備佳品。
5. 老姐豬腳飯
老姐豬腳飯是潮汕地區非常受歡迎的一道美食,這道菜的特色在於其獨特的豬腳製作方法,通常會將豬腳用香料醃製,然後慢慢燉煮,讓肉質變得嫩滑,搭配米飯食用。這道小吃的魅力在於其濃郁的醬汁和豬腳的Q彈口感,讓人一試成主顧。老姐豬腳飯的出現,讓許多潮汕人對於這道美食情有獨鍾,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結分析
潮汕小吃以其獨特的民間文化和歷史背景,形成了多種地方特色美食。從牛肉丸到魚丸,再到蠔烙、貢咕鵝肉和老姐豬腳飯,每一道小吃都是潮汕人智慧的結晶。這些小吃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承載著地方文化和歷史的美味載體。隨著時代的變遷,潮汕小吃的製作工藝和口味也在不斷演變,但其根植於民間的特性始終未變。無論是本地居民還是外來遊客,都能在這些小吃中找到家的味道和文化的連結。想了解更多潮汕小吃的故事和文化,歡迎訪問 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