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關於肥胖與健康的事實

12個關於肥胖與健康的事實

在2020年12月23日上午,國新辦介紹了《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的相關情況。根據報告的監測結果,我國成年居民中超重與肥胖的比例已經超過了50%。而在6到17歲的兒童青少年中,這一比例接近20%,而6歲以下的兒童也達到了10%。這些數據顯示,超重和肥胖的上升速度非常快,流行水平也相當高,幾乎全人群都受到了影響。

肥胖不僅會影響外觀,還會引發一系列的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中風、呼吸道疾病、運動系統疾病以及各類癌症等,這些疾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縮短壽命。

因此,肥胖被認為是一種疾病,不容忽視。

1. 肥胖和超重的原因

肥胖和超重的根本原因在於攝入的卡路里與消耗的卡路里之間的能量不平衡。從全球範圍來看,有以下幾個因素:

  • 高脂肪和高能量食品的攝入持續增加。
  • 隨著工作形式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從事久坐的工作,交通方式的變化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身體活動的缺乏。

飲食和身體活動模式的變化,通常是由於發展帶來的環境和社會變化,以及衛生、農業、交通、城市規劃、環境、食品加工、供應、市場及教育等部門缺乏支持性政策的結果。

2. 超重或肥胖的危害

肥胖會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具體包括:

  • 易患癌症:肥胖女性患子宮內膜癌和乳腺癌的機率較高,而男性則更容易得前列腺癌。
  • 誘發心血管疾病:肥胖會使血管內的脂肪增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誘發糖尿病: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增加,隨著肥胖程度的加重,風險也隨之上升。
  • 引起運動系統疾患:體重過大會對骨骼和關節造成壓力,容易引發相關疾病。
  • 導致血脂異常:肥胖者的血脂往往不正常,過高的血脂會導致血管堵塞。
  • 誘發高血壓:肥胖者中約50%有高血壓的問題。
  • 增加心臟負荷:肥胖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增加心絞痛和猝死的風險。
  • 誘發脂肪肝:過度肥胖可能導致脂肪肝,進而引發肝硬化。
  • 誘發骨關節疾病:肥胖與骨性關節炎、糖尿病性骨關節病和痛風性骨關節病有關。
  • 阻礙營養吸收:肥胖還會影響身體對營養的吸收,可能導致營養不良。

3. 如何通過BMI判斷肥胖

肥胖通常是由於體內脂肪的增加導致的體重增加,通常使用BMI(身體質量指數)來進行判斷。

BMI計算公式為:體重(kg) / 身高(m)2

計算結果的標準如下:

  • 18.5 ≤ BMI < 24 為正常範圍;
  • 24 ≤ BMI < 28 為超重;
  • BMI ≥ 28 為肥胖。

4. 我國超過一半人肥胖的原因

肥胖的發生通常是由遺傳、缺乏運動以及攝入過多能量共同導致的結果。能量攝入過多的主要表現是飲食過量,而運動量的減少則意味著能量消耗的減少,這樣就會導致能量的不平衡,剩餘的能量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最終導致肥胖。

許多肥胖者存在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父母一方或雙方都肥胖的子女,肥胖的機率會大大增加。儘管如此,遺傳基因對肥胖的影響仍然有限,更大程度上是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

總的來說,肥胖的原因主要是懶惰和貪吃。

5. 如何避免發胖

要避免發胖,首先要控制食量,養成吃七八分飽的習慣。對於含澱粉過多和過於甜的食物,如甜薯、馬鈴薯、果醬等,應儘量少吃或不吃。對於含脂肪過多的食物,如堅果、油炸食物等,也應該加以節制。副食品可以選擇瘦肉、魚、蛋、豆製品以及含糖分較少的蔬菜和水果。

合理安排三餐,早餐可以選擇高纖維的麥片和低脂鮮奶,這樣既能幫助排便,又能保持營養均衡。午餐可以吃肉類和海鮮,而晚餐則應以清淡的蔬菜為主。

飯前喝湯是個好習慣,這樣可以增加飽腹感,有助於控制食量。飯後不宜吃水果,最好在早上或下午加餐時食用水果,以避免攝入過多的糖分。

晚餐後三小時內應避免進食,因為晚上的糖分容易轉化為脂肪。運動後也要注意飲食的節制,避免攝入過多熱量。

6. 如何健康減肥

健康減肥需要遵循幾個原則:

  • 作息要有規律,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 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避免過量攝入高熱量食物。
  • 適量運動是健康減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定期進行有氧運動。

總結分析

總的來看,肥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普遍問題,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通過了解肥胖的成因及其危害,我們可以更好地制定相應的預防和干預措施。無論是從飲食還是運動方面入手,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抵抗肥胖的關鍵。希望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肥胖的風險,並採取措施保持健康的體重,提升生活質量。

如需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訪問這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