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的神奇功效與炮製方法:六種用途與現代研究

白朮的神奇功效與炮製方法:六種用途與現代研究

《醫學啟源》一書中提到,白朮具有「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止渴,安胎」的功效。而在《神農本草經》中,它被描述為「氣味甘溫,無毒,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此外,《藥性賦》也記載了白朮的特性,指出它「味甘,氣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濕之功;強脾胃,有進食之效,佐黃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實有消痞之妙」。這些古老的文獻充分顯示了白朮在中醫藥中的重要地位。

白朮的主治病症

白朮主要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以及胎動不安等病症。它的功效不僅廣泛,且可以與其他中藥材相輔相成,增強療效。例如:

  • 補脾胃:可與黨參、甘草等配伍。
  • 消痞滿:可與枳殼等同用。
  • 健脾燥濕止瀉:可與陳皮、茯苓等同用。
  • 治寒飲:可與茯苓、桂枝等配伍。
  • 治水腫:常與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 表虛自汗:可與黃芪、浮小麥等同用。
  • 胎氣不安:若有內熱者,可與黃芩等配伍。
  • 腰痠者:可與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現代藥理研究的發現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白朮擁有多種藥理作用,包括抗潰瘍、保肝、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應激、增強造血功能、利尿、抑制子宮收縮、抗氧化、延緩衰老、降血糖、抗凝血及抗腫瘤等。這些研究結果進一步強化了白朮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

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可以幫助調整胃腸運動功能,對抗潰瘍和保護肝臟,還能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這些都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方面。而它的燥濕利水功效則與利尿作用密切相關,這對於改善水腫等症狀尤為有效。至於安胎功效,則是因為白朮能夠抑制子宮的過度收縮,對於孕婦非常重要。

然而,對於陰虛燥渴或氣滯脹悶的人群,則應該避免使用白朮。一般來說,白朮的入煎劑常用量為6-12克,具體用量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調整。

白朮的炮製方法

白朮的炮製方式多樣,不同的炮製方法會導致其功效有所不同。以下是臨床常用的幾種白朮炮製方法:

  1. 生白朮:將白朮清理乾淨,浸泡於水中,使其潤透後撈出,切片並曬乾。生白朮特別適合健脾和通便,使用時若用於通便,每天可用到30克,常與枳實搭配使用。
  2. 炒白朮:又名炙白朮,這一方法需要先在熱鍋中撒入一份麩皮,等有煙冒出後,將十份白朮片倒入鍋中微炒至淡黃色,取出後篩去麩皮,放涼。炒白朮善於燥濕,適合用於濕重的體質。
  3. 焦白朮:又稱焦術或白朮炭,這種炮製方法是在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再噴淋清水取出晾乾。焦白朮主要用於溫化寒濕,收斂止瀉的效果最佳。
  4. 土炒白朮:取一份灶心土(伏龍肝)研為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五份白朮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後取出,篩去泥土再放涼。這種方法的白朮有著健脾和胃、止瀉止嘔的功效,特別適合於脾胃虛弱的人。

結論

總的來說,白朮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擁有悠久的使用歷史和豐富的藥理研究。無論是從古代文獻還是現代研究,可以看到它在多種病症治療中的重要地位。隨著對中醫藥的深入研究,白朮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它的功效和用途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不論是在日常保健還是臨床治療中,白朮都將繼續發揮其獨特的價值,幫助人們維持健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