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寶寶用藥錯誤,家長是否中招?

七大寶寶用藥錯誤,家長是否中招?

媽媽給寶寶洗屁屁、沖奶粉,自然不在話下。對於濕疹、熱疹,甚至處理腹瀉和咳嗽,每位媽媽都有自己的一套用藥方法。然而,當你向周圍的新手媽媽津津樂道地傳授這些血淚經驗時,有沒有想過,這些經驗真的正確嗎?

身為父母,最看不得的就是小寶寶生病。看到寶寶受到疾病的折磨,再強悍的媽媽也會變得心如刀割。因此,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學成才,成為用藥的高手,讓寶寶能迅速藥到病除。但有時候,寶寶生病並不需要用藥,自然也能痊癒。生病其實是寶寶增強抵抗力的一個過程,盲目濫用藥物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其他傷害。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以下幾個寶寶用藥的錯誤,你中招了幾個呢?

錯誤一:感冒馬上用藥

嬰幼兒的感冒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感冒通常可以自愈,通常5-7天後,病毒就能被身體清除。不過,許多媽媽在這段時間內無法淡定,焦慮地帶寶寶去醫院開藥、打針,或擅自給寶寶吃感冒藥,這實在是一種誤區。

目前並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可以立即治癒寶寶的感冒。寶寶從感冒到恢復需要一個過程,流鼻涕、咳嗽等症狀可能會持續2-3週。通常建議多喝水、多休息,調節室內的溫濕度,確保寶寶感到舒適,無需額外使用感冒藥。

目前,歐美等國家普遍不推薦給2歲以下的寶寶使用感冒藥,因為感冒藥在寶寶身上的研究很少,無法保證用藥的安全性。小孩並不是成人的縮小版,根據成人用藥劑量推算兒童劑量是不科學的。有的國家甚至將不推薦使用複方感冒藥的年齡提高到4歲,甚至6歲。

不過,這並不是說寶寶感冒了就什麼情況下都不需要用藥,等到1周自然就會好。如果感冒伴隨腋下溫度超過38.5℃的高燒,建議使用退燒藥來緩解不適,同時預防可能因高燒引起的高熱驚厥。如果合併了細菌等病原體的感染,還是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

錯誤二:絕對拒絕抗生素

現在許多媽媽對抗生素都抱有恐懼的心態,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甚至有的媽媽完全拒絕抗生素,這導致她們走入了另一個誤區:覺得抗生素很可怕,因而不敢使用。

一般來說,抗生素不應隨意濫用,但如果寶寶確實患有細菌性疾病,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按需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對抗疾病的常規起效大約需要1到2天的時間,起效後需持續用藥3-5天。如果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發現病情有所好轉便停藥,這樣可能會導致細菌未被完全殺死,反而使其產生耐藥性,未來再用同樣的抗生素可能就會失去療效。

錯誤三: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在寶寶的生長發育中確實起著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認為多多益善。許多藥用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甚至可能導致中毒,特別是脂溶性維生素。比如,魚肝油(含有維生素A和D)如果攝入過多,可能引起發燒、厭食、甚至肝與腎臟功能受損。水溶性維生素雖然較安全,但也不能掉以輕心,過量的維生素C可能會誘發尿路結石或脆骨症等問題。

錯誤四:一病多藥

寶寶生病時,許多媽媽會因為焦慮而著急上火,分寸大亂,有時在給寶寶用過一種藥物後,發現未見效果,便想換一種藥物,卻不知道這樣將多種藥物同時使用。這樣的做法可能導致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抵消療效,或者產生毒性反應。比如,磺胺與維生素C聯用,可能加重腎臟中毒;青黴素與阿司匹林同用,則可能降低青黴素的抗菌效果。

錯誤五:糖水服藥

許多媽媽在給寶寶餵藥時會發現寶寶不願意喝帶有苦味的藥物,於是會用糖水來掩蓋藥物的味道。然而,糖中含有的鈣、鐵等礦物元素可與中藥中的成分發生反應,從而影響藥物的療效。有些藥物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如果在藥物中加糖,可能會導致效果不佳。

錯誤六:盲目相信中藥更安全

很多家長會認為西藥的說明書中註明了禁忌症和不良反應,從而覺得西藥不安全,選擇中藥。但要知道,中藥的說明書有時候並不詳細,且不良反應尚不明確,並不代表它就沒有副作用。因此,選擇那些在說明書中有詳細禁忌症和不良反應的藥物,通常會更安全。

錯誤七:家有常備藥物

專業藥劑師並不建議家中備有過多的藥物,因為很多時候這些藥物根本用不上,過期後造成藥品的浪費。對於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來說,樓下幾百米就有藥店,購買藥物十分方便。此外,家裡藥物太多,隨手拿藥時很容易拿錯。

總的來說,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父母們需要特別謹慎用藥,了解正確的用藥知識,才能更好地保護寶寶的健康。在遇到寶寶生病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科學合理的用藥,而不是盲目跟風或依賴個人經驗。這樣不僅能保障寶寶的健康,還能幫助父母們更有信心地面對育兒路上的各種挑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