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關於小兒缺鐵性貧血的重點資訊

5個關於小兒缺鐵性貧血的重點資訊

小兒缺鐵性貧血,這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貧血類型之一。其實,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體內缺乏鐵,導致血紅蛋白的合成受到影響,最終出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的現象。那麼,寶寶缺鐵性貧血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缺鐵性貧血的危害

大量研究證實,缺鐵會影響到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運動能力和免疫功能等多方面。首先,缺鐵可能導致寶寶食慾下降,甚至少數寶寶會出現異食癖,這是一種不正常的進食行為,可能會讓寶媽寶爸擔心不已。此外,一些寶寶可能會出現口腔炎和舌炎等問題,嚴重者還可能發展成萎縮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綜合徵。

更為嚴重的是,長期缺鐵會損傷寶寶的神經系統,這對認知、學習能力和行為發展都有不小的影響。這種損害可能會持續到兒童期,甚至是不可逆的。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缺鐵性貧血的兒童智商會比正常兒童低9個百分點。在我國,貧血兒童的運動能力和智力發展指數也普遍低於正常兒童,這可能對他們的學習和未來的就業造成重大影響。

此外,缺鐵性貧血還會使免疫功能下降,導致兒童更易感染疾病。缺鐵時,腸道對有毒重金屬的吸收會增加,如鉛、鎘等,這進一步加重了對寶寶健康的危害。因此,家長們要特別留意寶寶的健康狀況,及時進行補充。

補救措施:五大飲食原則

為了糾正小兒缺鐵性貧血,家長們應該掌握五大飲食原則,及時補充寶寶每日所需的鐵。

飲食原則之一:新增含鐵量高的食物

對於6個月以上的寶寶來說,已經開始添加輔食了。這時候,除了母乳或牛奶,還需要加入雞蛋、菜泥、肉末等輔食。其中,動物肝臟和血液的鐵含量最高,每100克可達10~25毫克,這是家禽肉和魚肉的10倍之多;而雞蛋中的鐵主要集中在蛋黃部分,含量也相對較高。接下來是綠葉菜類,油菜的鐵含量達到了5.9毫克/100克,而菠菜的鐵含量雖然受到大家的重視,但實際上只有2.9毫克/100克,遠不及油菜。需要注意的是,奶類的鐵含量較低,僅為畜禽肉的1/10,因此在寶寶的輔食中,應選擇含鐵量高的食物。

飲食原則之二:選擇吸收好的補鐵食物

除了食物中的含鐵量,還需要考慮鐵的吸收效果。食物中的鐵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易於吸收的血紅素鐵,另一種則是吸收較差的無機鐵。動物肝臟、血液、畜禽肉、魚肉和蛋黃中的鐵屬於血紅素鐵,這類食物的補鐵效果非常好。而蔬菜和奶類中的鐵則主要是無機鐵,雖然含量不低,但寶寶實際吸收的卻較少,因此補鐵效果不佳。

飲食原則之三:及時合理新增輔食

寶寶在6個月時,單靠母乳和牛奶已經無法滿足生長發育的需求,因此需要新增輔食。例如,可以從每天1/4個煮雞蛋黃開始,逐漸增加到1個。隨著寶寶的成長,8個月後可以開始添加瘦肉末、肝泥、魚肉茸和動物血等輔食,這些都要循序漸進。至於蔬菜,建議在6個月後開始添加,使用開水焯過的葉菜能有效去除草酸,這樣有利於鐵的吸收。

飲食原則之四:補充維生素C

維生素C是幫助鐵吸收的好搭檔,因此在給寶寶提供含鐵量高的食物時,還需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獼猴桃、鮮棗和柑橘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食物能有效提高鐵的吸收率。

飲食原則之五:注意烹調方法

研究顯示,經過發酵的食品中的鐵更容易被吸收,例如饅頭、發糕和麵包等食物就比普通的麵條、烙餅和米飯更適合寶寶。此外,對於葉菜類食物,建議先用開水焯過,這樣能去掉大部分草酸,有助於寶寶吸收更多的鐵。

總之,家長們在照顧寶寶的飲食時,應多留意缺鐵性貧血的相關問題,通過合理的飲食和補充措施,幫助寶寶健康成長。如果你希望每天都能收到三甲醫院兒科專家的權威育兒科普資訊,不妨掃碼了解更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