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個方法幫助寶寶預防貧血,讓你安心育兒!
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寶寶們的飲食也經歷了質的飛躍。如今的寶寶不僅有各種各樣的食物選擇,還有許多進口、純天然、高營養的標籤,這讓許多家長感到非常滿意。再加上家長在平日的護理上也相當到位,眼前的小寶寶一個比一個白嫩、水靈!更有些媽媽戲稱寶寶為「小白臉」、「小鮮肉」。然而,殊不知,嬰幼兒因為其特殊的代謝特點,很多寶寶面色過白,其實可能是患上了缺鐵性貧血!
一、缺鐵性貧血的常見情況
缺鐵性貧血常見於2歲以下的寶寶。在診斷缺鐵性貧血之前,往往會存在一段相當長的隱性貧血期。在這段期間,血色素往往是正常的,但寶寶的生長發育已經受到影響。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中鐵的攝入不足。根據國外一項持續近20年的研究顯示,幼兒期的缺鐵性貧血對智力和體能的不良影響是不可逆的。
二、寶寶貧血的表現
「貧血」並非單純指人體血液存量不足,而是指血液中單位細胞容積內血紅細胞數或血紅蛋白量明顯低於正常。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若6個月至6歲寶寶血液中血紅蛋白低於110克/升,或6-14歲孩子血液中血紅蛋白低於120克/升,則可判定為貧血。
寶寶體內早期缺鐵往往沒有任何明顯的表現,但其健康已經受到影響。此外,寶寶貧血與體型的胖瘦並無直接關係,許多胖寶寶也可能出現貧血的情況。寶寶貧血的表現主要包括:
- 面部和口唇逐漸變得蒼白。
- 身體乏力、不愛活動,容易感到頭暈耳鳴。
- 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反覆感染或感冒。
- 少數寶寶可能出現異食癖,如喜食泥土或其他非食物物質。
- 腦組織缺氧會導致神經系統的變化,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反應減慢等情況。
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貧血最終會影響到寶寶的智力發育,這是每位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
![]() |
三、寶寶貧血的原因
1. 鐵攝入量不足
引起缺鐵性貧血最常見的原因是鐵攝入不足。正常足月出生的寶寶能從媽媽體內得到一些儲存鐵,這部分鐵能夠滿足寶寶出生後4-6個月的需求。然而,如果寶寶在6個月後仍然只依賴母乳餵養,且未能及時引入含鐵豐富的輔食,就容易導致貧血的發生。
2. 生長發育較快
寶寶在嬰幼兒期的生長發育速度非常快,比如1歲時的體重能達到出生體重的3倍。這一階段對鐵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如果未能及時引入含鐵豐富的食物,便容易出現貧血現象。
![]() |
3. 鐵丟失過多
慢性腹瀉、腸道過敏引起的血便,或者反覆感染都會造成鐵的吸收減少和消耗增加,最終引發寶寶貧血。對於青春期的女孩,月經過多也是引起貧血的一個原因。
四、防止寶寶貧血的方法
1. 及時新增含鐵的輔食
對於母乳餵養的寶寶,母乳中的鐵吸收利用度高,因此應該儘量堅持母乳餵養。當寶寶到6個月後,應及時增加富含鐵的輔食,比如含鐵的米粉,並逐漸引入肉、魚、動物肝臟、動物血、蛋黃等食物。對於奶粉餵養的寶寶,則應選擇富含配鐵的配方奶粉,並在添加輔食後重視選擇含鐵的食物,1歲內盡量避免單純牛乳餵養。
2. 促進身體鐵的吸收運轉
維生素A能改善機體對鐵的吸收、運轉和分佈,並促進造血功能。這是因為維生素A在合成運鐵蛋白糖基的過程中起到輔助因子的作用。研究顯示,維生素A缺乏的兒童更易發生貧血,因此在補鐵的同時,補充維生素A對貧血的糾正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兒保醫生建議從寶寶出生15天開始,常規補充維生素AD滴劑,並堅持到3歲,這樣能有效預防佝僂病和缺鐵性貧血,同時提升寶寶的免疫能力。
3. 注意飲食均衡營養
寶寶的日常飲食應注意均衡營養,及時糾正挑食的習慣。多吃含鐵量多、吸收率高的食物,確保有足夠的動物性食物和豆類食物攝入。富含鐵的食物包括:牡蠣、雞肝、牛肉、雞肉、金槍魚、豬肉、蝦、鐵強化麥片、大豆、扁豆、黑豆、豆腐和菠菜等。
4. 定期到兒童保健科檢查
定期到兒童保健科檢查能幫助家長了解寶寶的健康狀況。兒保醫生會與家長詳細溝通寶寶的飲食情況,及時發現潛在的危險因素,指導家長如何合理正確地餵養,並進行全面檢查,以便及時預防貧血的發生。
結語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家長們對寶寶的健康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對於寶寶貧血的預防。了解貧血的表現及其原因,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能夠幫助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希望每位家長都能夠給寶寶提供更好的飲食,讓他們擁有健康的生活,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