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高考志願的五大心理因素

選擇高考志願的五大心理因素

取捨不定——這是很多考生和家長在談到選擇高考志願時的普遍感受。這種感覺並不奇怪,因為面對多達1400多所的高等院校可供選擇,而志願表上能填的院校欄目卻僅僅只有幾十個,讓人不禁感到迷茫。這就像在看電視,如果只有中央一台,選擇會簡單很多,但當你面對幾百個頻道時,手中的遙控器就會不停地按來按去,無法決定要看哪一個。

因此,我建議考生和家長跳出這種繁瑣的選擇困境,先冷靜思考,搞清楚自己真正糾結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根據我的觀察,影響考生和家長在選擇高考志願時舉棋不定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種:

1. 地域認同差異

首要的因素是地域認同。對於考生和家長來說,選擇高考志願時,最先考慮的往往是「在哪裡讀書」。根據多年來江蘇高校的錄取數據來看,大城市、省會城市以及沿海城市通常是考生的首選,而選擇偏遠地區或「三北」地區的生源則相對較少。這種地域認同的差異,常常導致某些地區高校的生源爆滿,錄取分數線高企,而另一些地區的院校則顯得冷冷清清,甚至出現生源不足的情況。

2. 院校認同差異

其次是對院校的認同差異。面對1400多所招生院校,考生及其家長在選擇志願時表現出強烈的認同差異。大家總是在思考「學校的好壞」,但對於「什麼樣的學校才算好」,卻常常說不清楚。很多考生和家長只青睞於國家重點支持的985、211高校,而對於一些普通院校則不屑一顧;有的考生則堅決拒絕選擇民辦院校,甚至對高職專科的選擇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樣的認同差異使得選擇變得更加困難。

3. 專業認同差異

更深一步地說,專業認同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考生和家長經常會詢問「什麼才算是好專業」,而專業的選擇往往被視為未來職業的關鍵。受到社會和輿論的影響,許多人傾向於選擇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而對那些「冷門專業」則敬而遠之。雖然專業認同差異的形成中不乏理性思考,但許多考生和家長在專業志願選擇上,常常顯得理念模糊、心態從眾,甚至缺乏對自身興趣和職業規劃的清晰定位。

4. 層次認同差異

在考生和家長的眼中,招生院校之間是有明顯層次的。除了社會評價和學校培養規格形成的名校與非名校、本科與專科的層次外,他們往往還將招生批次視為不同院校的「層次」或「檔次」。有些人堅持認為「本一就是比本二好」,所以「只選本一」;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本三不如專科,這樣的層次認同差異使得選擇的標準變得更加複雜。

5. 就業認同差異

最後,就業認同差異也是影響考生選擇志願的重要因素。未來的就業情況對考生的志願選擇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對於地區、院校、專業及層次等方面的不同看法,自然會在就業認同上有所體現。考生往往希望選擇那些就業前景良好的專業,但如果聽說某些專業的發展前景不佳,便會立刻放棄。然而,當「就業認同」與其他關鍵因素產生矛盾時(例如一些艱苦地區高校的「冷門」專業卻有良好的就業狀況),他們依然會較傾向於選擇理想的地區和院校。

總結

總結來說,考生和家長在面對繁多的高考志願選擇時,應該先找到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所在。了解以上五個心理因素後,他們至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哪一個環節中受到困擾,然後以此為基礎,理性看待每一個選擇。

最後,選擇高考志願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只要能夠正視自己的需求,釐清各種認同差異,並以正確的價值觀來指導選擇,就能夠做出更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決策。理性而清晰的選擇,將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鋪平道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