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個關於海鮮扎傷的真相與預防方法
不少市民在家處理、烹飪海鮮時,難免會被扎傷。別以為這是小事情,小傷口處理不及時,也可能會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老伯煮海蟹被扎傷險截肢
67歲的蔡老伯(化名)患有糖尿病和痛風,但身體還算硬朗,偶爾會吃點海鮮解饞。近日,他在家裡清理海蟹時不小心被夾到了右手拇指。由於傷口不大,蔡老伯並沒有放在心上,認為只是小傷。但當天晚上,他的拇指開始出現脹痛不適,甚至發燒。
第二天,他的拇指末端顏色發暗,疼痛加重。雖然蔡老伯曾經打了抗生素,但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出現了乏力、胸悶、心慌和出冷汗等症狀。家人看到情況不妙,緊急將他送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番禺院區急診。入院後,蔡老伯的病情急轉直下,面臨截肢的危險。
經過醫生的檢查,蔡老伯被診斷為海洋創傷弧菌感染,醫生對他的抗生素治療方案進行了更改,並加強了營養支持和補液治療,最終病情才得到控制。
隱形的海洋殺手——海洋創傷弧菌
誰會想到為吃海蟹,結果要花錢入院呢?海洋創傷弧菌又是什麼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外科的副主任兼番禺院區骨外科主任曹燕明介紹,海洋創傷弧菌是一種常見的海洋弧形細菌,通常棲息於海洋中以及海鮮的體內外。這種細菌「嗜鹽」,只會在海水中存活,卻可從蛤蜊、螃蟹、貝殼和魚蝦等海產品中檢出。
海洋創傷弧菌通常是通過肢體上的小傷口進入人體,臨床上多以手指或腳趾的傷口接觸到被創傷弧菌污染的海水或海產品而被感染。對於一般抗病能力較強的健康人來說,感染的情況多半較輕微,不會發病。然而,對於一些高危人群,如酗酒者、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等,由於免疫功能低下,一旦感染後,傷口周圍會出現紅腫熱痛,甚至出現水皰和壞死等嚴重情況。
![]() |
感染的潛在風險
如果深部筋膜和肌肉遭到侵犯,感染可能會迅速蔓延到大腿或上臂,導致大面積的肌肉及筋膜壞疽潰爛,並伴隨著難聞的惡臭。曹主任表示,創傷弧菌和壞死組織釋放出的強烈毒素進入人體血液後,會引發高熱、敗血癥和中毒性休克等嚴重癥狀,最終可能因全身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這種情況發生在發病後的1-2天內,病死率高達50%,而重症患者可達90%。
預防措施與建議
對於海鮮的處理,曹主任提醒大家,進食未經煮熟的被污染海鮮也可導致感染。臨床上患者多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和發熱等消化道症狀。因此,建議大家在處理海鮮時務必注意以下幾點:
- 海鮮必須煮熟煮透後再食用,避免生吃或半生不熟的情況。
- 盛裝和製作生熟海鮮的器具和器皿必須嚴格分開,避免交叉污染。
- 在處理海鮮時,應佩戴手套以防止扎傷。
- 一旦受傷,應儘快清洗受傷創面,並採取有效的消炎措施。
- 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等明顯感染癥狀,應儘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總之,海鮮雖然美味,但在處理和食用時必須謹慎,特別是對於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切勿大意。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正確的處理方式,才能更好地享受海鮮帶來的美味,保障我們的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