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維生素D缺乏的五大原因及預防措施
在嬰兒的健康成長過程中,維生素D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有助於鈣的吸收,還能促進骨骼的發育。然而,許多因素可能導致嬰兒體內維生素D儲存不足,進而引發先天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以下是導致維生素D缺乏的五大原因,以及如何預防這一問題的建議。
1. 媽媽的健康狀況
媽媽在妊娠期間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嬰兒的營養供應。若孕婦在妊娠期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肝腎疾病或慢性腹瀉,這些都會影響到胎兒的維生素D儲存。此外,早產和雙胎的情況也會增加嬰兒維生素D缺乏的風險。這些因素使得嬰兒在出生時可能已經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從而增加了日後發展佝僂病的可能性。
2. 陽光照射不足
人體皮膚中的脫氫膽固醇在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下會轉變為維生素D。因此,陽光照射的不足會直接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城市中的大氣污染、高層建築的遮擋以及寶寶長時間待在室內的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到他們獲取足夠的陽光。特別是在冬季,陽光照射時間短,這更是需要家長們特別注意的地方。
![]() |
3. 食物中維生素D的攝取不足
天然食物中維生素D的含量相對較少,尤其是純母乳餵養的寶寶,若沒有適當的戶外活動和額外的維生素D補充,則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在飲食中,魚類、蛋黃和強化乳製品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家長應該適當地增加這些食物的攝入。
4. 維生素D的需求量增加
嬰兒期是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維生素D的需求量隨之增加。特別是早產兒和雙胎兒,因為他們在出生後的生長速度更快,對維生素D的需求也更高,然而他們的儲存卻往往不足,這使得他們更容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5. 疾病或藥物影響
一些疾病,如胃腸和肝膽疾病,會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此外,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抗癲癇藥物或糖皮質激素,也會干擾維生素D及鈣的代謝,進一步導致維生素D的缺乏。因此,對於這些特殊情況的嬰兒,應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問題。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主要症狀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在早期主要表現為:
- 易激惹、易驚、煩鬧、多汗、囟門大和枕禿等。
- 活動期主要出現典型骨骺改變,如乒乓頭,即下按兩側后枕部有乒乓球感。
- 骨樣組織在前胸部、兩側肋骨與軟骨交界處、肋骨下緣堆積形成「雞胸」「肋骨串珠」和肋外翻,脊柱后凸成駝背,雙下肢呈「O」型或呈「X」型。
- 腕、踝部出現「手鐲」或「腳鐲」等。
- 嚴重低血磷使全身肌肉鬆弛、肌張力降低,出現腹肌無力、腹脹、運動發育遲緩等。
- 維生素D缺乏還可使孩子免疫力低下,易患肺炎和腹瀉病等。
預防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關鍵
預防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關鍵在於科學補充維生素D。補充維生素D的原則是早期、適量和足療程。足月新生兒自出生后2周開始補充維生素D,每日400IU;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和雙胎兒則應在出生后1周開始補充,每日800IU,3個月后改為400IU,兩者都要補至2歲。
一般情況下,並不需要補充鈣劑,只有對於那些乳類攝入不足和營養不良的寶寶,才需要適當補充微量營養素和鈣劑。
對於重症(有嚴重的骨骺畸形或功能障礙)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患者,若有併發癥或無法口服的情況,可以大劑量肌內注射維生素D20~30萬IU一次,3個月后改為預防量(維生素D 400IU/天);一般佝僂病的治療劑量為每日口服維生素D 2000~4000IU,一個月后改為預防量。
維生素D過量的風險
雖然維生素D對健康至關重要,但過量補充也會引發中毒。短期內多次使用大劑量維生素D治療佝僂病,或預防量過大,每日攝入的維生素D過多,都可能引起維生素D中毒。中毒的早期表現包括厭食、噁心、嘔吐、煩躁、低熱和體重下降,嚴重者可能會出現驚厥、血壓升高、心律不齊、尿頻、夜尿,甚至脫水,最終還可能導致慢性腎衰竭。
總結分析
維生素D的缺乏對嬰兒的健康影響深遠,可能導致佝僂病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家長們需要關注寶寶的維生素D攝入,並積極采取措施來預防這一問題。通過合理的飲食、適量的陽光照射以及必要時的補充,能夠有效降低維生素D缺乏的風險,保障寶寶的健康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