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的五大真相:讓你了解潔牙的重要性
洗牙這個專案已經存在了許多年來,但一直有很多人對洗牙存在質疑。有些人認為洗牙可以清除牙菌斑、牙結石,有利於口腔健康;而有的人則說:「我洗牙後牙齒都活動了,洗牙不好。」對於此,口腔專家說,洗牙並不會導致牙齒鬆動。
洗牙的目的在於清潔保健
潔牙,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洗牙」,其實指的是「超聲波牙周潔治」,是牙周治療中最基礎的一種。它的原理是利用超聲產生的高頻震動配合水霧沖洗,去除附著于牙周,主要是牙齦溝內的細菌、炎癥細胞,以及附著于牙面上的牙結石。再加上打磨拋光和藥物沖洗,還可以去除部分外源性色素沉著、減輕牙周組織炎癥。
洗牙可清潔口腔「死角」
牙周組織中的牙菌斑和牙結石都是不容易用水沖走、也不容易在刷牙時被清除的,長此以往越積越多,是造成牙周病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時就需要更大的機械力量來清除它們,超聲波潔牙就提供了一種這樣的力量。不止如此,超聲機頭加上操作者的技巧,還可以深入我們平時牙刷刷毛根本不能進入的地方,清潔牙齒周圍的「死角」。
潔牙,不會造成牙齒鬆動
關於洗牙的謠言很多,但流傳最廣的一個還是「會使牙齒變鬆」。這雖然是許多人的親身感受,但其實弄錯了背後的真實原因。可以肯定的是,潔牙本身不可能導致牙齒鬆動。用超聲機頭潔牙時,規範的操作是不需要直接接觸牙齒的。即使是對付較為牢固的牙結石,也只是輕輕接觸牙結石,以震動的力量去除結石。這樣的力量不僅很小,而且作用方向幾乎與牙面平行,與拔牙時作用於牙頸部搖動的力量根本不能相比。一顆牙周健康的牙齒絕不是那麼容易鬆動的,否則拔牙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牙齒鬆動其實早已存在
牙齒之所以能牢牢地長在我們的口腔中,不會翻個跟頭、跳幾下或者跑個1000米就鬆動,是因為牙周組織的支撐,也就是牙槽骨、牙周韌帶和牙周膜的共同作用。但本身已經有牙周炎的牙齒則完全不同,當牙周炎已經引起牙槽骨的吸收減少、高度降低,退縮到牙頸以下,沒有了足夠骨質的支撐,這顆牙齒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鬆動,就像一棵根部四周失去了土壤的小樹,必定會逐漸歪斜。
不清牙結石可能掉牙
可能有人會說,反正有牙結石固定,牙齒不鬆動就好了,乾脆不去潔牙了吧。但牙結石和菌斑的存在會對牙周組織造成持續刺激,就好比一排水土流失的小樹之間堆滿了垃圾,這些垃圾只要夠多夠高,確實能使小樹暫時保持穩定,但與樹木根部接觸的垃圾一直在悄悄破壞土壤。如果環衛工人一直不把垃圾移走,樹根周圍的土壤越來越少,有一天就不止是會歪斜,而是完全倒掉了,這也是晚期牙周病患者牙齒脫落的原因。
潔牙,會帶來其他危害嗎?
正規的操作是不會傷害牙齒的。但如果在潔牙操作時給牙齒施壓過大、採用功率過大,或在同一個點上停留時間過長,甚至還用超聲機頭去刮的話,還是會損害牙齒表面的牙釉質。這些情況通常是由於牙結石太過頑固,用普通功率無法清除,且操作者對超聲潔牙只有粗淺的認識,一味追求「潔得乾淨」,不考慮對牙齒的傷害。所以如果決定去潔牙,還是選擇正規醫院吧,去不規範的小診所潔牙不僅效果欠佳,還可能損傷牙齒和牙齦,更嚴重的是如果診室和潔牙器械消毒不嚴格,容易導致交叉感染。
洗牙的其他好處
除了清除牙菌斑和牙結石外,洗牙還有其他幾個好處:
- 預防牙周病:定期洗牙能有效去除牙菌斑,減少牙周病的發生。
- 改善口氣:清除口腔內的細菌和食物殘渣,能有效改善口氣。
- 促進牙齒健康:定期洗牙能保持牙齒表面的光滑,減少蛀牙的風險。
正確的洗牙頻率
許多人會問,洗牙的頻率應該是多少呢?一般建議每六個月到一年進行一次洗牙,具體的頻率則可根據個人口腔健康狀況而定。若是有牙周病史或口腔問題的人,則建議每三到六個月洗牙一次。
洗牙後的注意事項
洗牙後,為了保護口腔健康,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 避免食用過硬或過熱的食物,以免刺激牙齒。
-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定期刷牙和使用牙線。
- 定期回診,及時檢查牙齒狀況。
結論
總的來說,洗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口腔保健措施。它不僅能清除牙菌斑和牙結石,還能預防牙周病、改善口氣以及促進牙齒健康。雖然有些人對洗牙存在誤解,但只要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按照專業的操作流程進行潔牙,便不會對牙齒造成損害。希望大家都能重視口腔健康,定期進行洗牙,讓自己的牙齒保持健康、潔白。
想了解更多口腔健康知識,歡迎訪問 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