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季寶寶健康:6大原因與DIY退燒法
隨著秋季的來臨,天氣變化無常,小寶寶的身體比較嬌弱,容易出現各種健康問題,尤其是感冒和發燒等疾病。作為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寶寶幾度算是發燒嗎?發燒的原因有哪些?當寶寶發燒時,該怎麼辦呢?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這些問題。
寶寶發燒的6大原因
1. 感冒
在秋季,寶寶特別容易受到感冒的影響。不論是普通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都是寶寶最常見的健康問題。造成感冒的原因主要是細菌和病毒感染,常見的癥狀包括發燒、食慾下降、腸胃不適、拉肚子及耳鼻喉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通常會給予「癥狀治療」的藥物,並建議寶寶多休息和多喝水。大部分情況下,寶寶在3至5天內會逐漸好轉。然而,如果未能妥善照顧,可能會引發中耳炎、腦炎或腦膜炎等併發症,導致高燒39℃以上,家長需特別留意。
2. 耳鼻喉發炎
秋季乾燥的氣候會讓寶寶容易上火,這時耳鼻喉部位可能出現發炎現象,導致紅腫。耳鼻喉的問題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癥狀多變,除了發燒,還可能伴隨咳嗽、流鼻水和喉嚨紅腫等情況,寶寶通常因不適而不願意進食。
在這種情況下,醫生也會給予「癥狀治療」的藥物,建議多休息和多喝水。通常在3至5天內可以恢復,但需注意,該疾病也可能引發中耳炎、耳突炎或肺炎,進而出現39℃以上的高燒。
![]() |
3. 腦炎、腦膜炎
腦炎和腦膜炎主要在6個月至3歲的寶寶中發病,這類疾病的最典型癥狀是高燒至39℃以上,伴隨精神倦怠、眼神呆滯和食慾不佳,甚至可能出現抽筋現象。這類情況一定要儘快就醫,進行必要的檢查,通常需要抽脊髓來確診。
腦炎的住院患者通常會接受降腦壓及抗病毒藥物的治療,而腦膜炎的患者則需要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通常需要2至3周才能恢復。這類疾病的危險性極高,可能導致聽力、視力受損,甚至死亡,因此家長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4. 穿太多、發牙熱、夏季熱
有些寶寶發燒的原因可能只是因為穿得太多、天氣過熱或者正在出牙。這類發燒通常是短暫的,並且沒有危險性。不過,這些情況常常被家長忽略。如果寶寶的活動力和精神狀況都很好,食慾也沒問題,那麼可能只是環境因素引起的發熱。
只需調整寶寶的穿著,或降低室內溫度,通常就能解決過熱的問題。
5. 打預防針
接種疫苗後引起輕微發燒是很常見的情況,但特別是在接種「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後,可能會出現較明顯的發燒。如果寶寶在接種前有感冒或身體不適的情況,建議不要帶寶寶去接種疫苗,以免造成癥狀混淆。
接種後的72小時是觀察期,如果超過這段時間仍有發燒情況,就需要另外判斷了。
6. 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主要發生在1歲以下的男女寶寶中。女寶寶的感染多由大便或尿片污染引起,而男寶寶則可能是因為膀胱輸尿管迴流導致。尿道感染的寶寶通常會出現38.5℃以上的高燒,但外觀不易察覺。
因為是細菌感染,醫生通常會給予抗生素治療,約需2周左右才能恢復。需要注意的是,尿道感染可能會導致腎功能受損,甚至引起腎化膿,家長一定要密切觀察。
DIY退燒法
沐浴
如果寶寶的體溫在38℃左右,或未達醫囑的退燒藥服用標準,媽媽可以用溫水為寶寶進行擦拭或淋浴,這有助於降低體溫。但切記,切勿用酒精擦拭寶寶的身體,因為酒精散熱過快,可能會導致寶寶發抖甚至抽筋,這是非常危險的。
睡冰枕
寶寶發燒時需要多休息,可以準備兒童專用的冰枕,並用毛巾包裹,讓寶寶在睡覺時使用。不過,使用冰枕時,切勿讓冰枕直接接觸到寶寶的頸部以下,並注意使用過程中是否有嗜睡或昏睡的情況發生。
使用退熱商品
如果寶寶只是輕微發燒,或已經服用醫生開的退燒藥,但在兩次用藥之間仍希望減少體溫,可以考慮使用市售的退熱貼等產品。不過,使用前最好先徵詢醫生的意見。透過這些產品的面板吸收,確實可以達到退熱效果,但由於受限於使用面積,建議還是輔助使用。
總之,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對寶寶的健康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了解發燒的原因以及如何進行初步的處理。及早發現問題,及時就醫,是保障寶寶健康的重要步驟。
![]() |